當麻曼陀羅的重生: « 觀無量壽佛經 » 繪畫的「信、願、行」


                       


HICA

新聞剪報

      2010年10月  此書德英版之前言                                 

釋惠敏

我第一次與華海燕與徐靄可夫婦見面是在2008年12月底的時候,她想問我有關佛教之手印的梵文問題。出身台灣的華海燕女士是藝術家也是國際一流的文物修復專家,1981年在德國開設「東西文物修復中心」,也曾擔任曼漢姆館市立美術館之修復室主任要職。她是德國唯一「國家法定文物損壞評估」專家,曾受委託修復的古文物,例如:1696年Coronelli地球儀、1564年的教宗大地圖、11世紀羊皮聖經、蘇東坡及文天祥的手卷、齊白石的水墨畫等。她的德國夫婿--徐靄可先生是化學博士,擁有許多科學專利權,也是文物修復的化學問題專家。



雖然是第一次見面,我對他們夫婦的謙虛態度與好學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她說:於2004年,受委託修復一張來自日本14世紀的描繪佛教西方極樂世界的「當麻寺曼陀羅」(2x2公尺)絹本畫之德國收藏本,由於此絹畫的狀況已經非常殘破。她為此事先策劃了一年,才敢動手修復,成果頗受德國收藏主的讚賞。所以,她決心要寫成圖文並茂的書來詳述修復的過程,並介紹各式材料、工具、設備、技術等,讓大家明白修復古畫的謹慎態度與對佛教文物的珍愛心態。但是,在寫完修復過程後,覺得對此畫的內容、背景若不了解,則深感遺憾。於是,下決心想深入探究,自己蒐集、解讀佛典與相關資料,親自畫插圖、地圖、圖表、攝影等。因此,在梵文、中文、德文、英文等佛教專有名詞大海中辛苦浮沉,但是她覺得可以因此會學習佛法,改變人生,雖然晚了一些,心中還是充滿喜悅。



約一年後,2009年12月底,華海燕夫婦帶來即將出版的書《Buddha’s Brush, Buddha’s Paste: Rebirth of a Taima-Mandala-當麻曼陀羅的重生:修復與起源》之草稿與出版樣本,與我分享其撰寫與出版過程。她雖然出身台灣,遺憾當年沒有接觸佛法,如今離開家鄉30年,才經由修復此件佛教文物而學習佛法。華海燕女士本身是藝術家,又能如此用心深入研究內容,再加上誠摯的宗教情操,所以由她所親自撰寫、編排、美工的書籍,散發出優美典雅的氣質,讓人既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極樂世界,也反映了工作環境的寧謐與美感。我再次受到華海燕夫婦對於藝術與佛教之熱誠、專注的精神感動,更佩服她們為具有國際藝術水準的書籍,不惜投入無盡的心力與物力。我自己對當時所拿的書本樣張,愛不釋手,欣喜不已。所以,我深信讀者們也會從此書之高超的藝術美感,激發起美妙的宗教意境。



此書共分三篇,第一章是「修復」  第二章是「源起」,第三章是「圖解」。第一章「修復」的部分是華海燕女士的專業,毋庸置疑是古文物修復之最精彩的實例之一。第二章「源起」則介紹佛教的發展、淨土教義在印度、中國、日本的發展,以及描繪佛教西方極樂世界的「當麻寺曼陀羅」絹本畫的源流。第三章「圖解」則分段解說此曼陀羅的內容。後兩章雖然不是華海燕女士的專長,但是經過她多年的探索與努力,已經達到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程度,特別是編排的藝術風格,非常引人入勝。



   所謂「曼陀羅」是梵語Mandala的漢語音譯,是用於宗教儀式或禪定對象之表達宇宙或人生觀的圖案。「當麻曼陀羅」所謂「當麻曼陀羅」)是依據《觀無量壽佛經》所製的曼陀羅。此經敘述:阿闍世太子禁閉父王頻婆娑羅,欲令餓死。韋提希夫人暗藏食物營救,但也被禁閉。因此,深感此惡世之苦,請求佛陀,開示解脫之道。於此現世的無盡苦難世界中,佛陀為幫助世人引發對來世之理想世界的希望,以及協助眾生面對「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困惑,依序為說13種觀想西方極樂國土與無量壽佛以及聖眾的法門,以及3種觀想上、中、品往生淨土者的條件。


   可見此經很適合以結構性繪畫(曼陀羅)來表達其故事情節與視覺藝術,發揮引導群迷、淨化人心的功效。在中國隋唐時盛行「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圖」,8世紀時,傳到日本,改稱曼陀羅,以奈良當麻寺的曼陀羅最有名,其內容被認為與中國善導(613-681)大師所著《觀無量壽佛經疏》的義理一致,不斷被摹繪與圖解,流傳各時代。特別是日本德川時代(1603-1867)最為鼎盛,各種大小摹本流傳日本各地。


如今,有一幅日本14世紀「當麻寺曼陀羅」摹本流傳到德國,因為需要修復的因緣,找到了一位從台灣到德國的專家華海燕女士。她除了修復繪畫之外,也激發探究其歷史與內容的熱情,並且詳細的圖解成書,以分享世人。我希望讀者們閱讀此書之三章時,也能追隨華海燕女士之如下三段心路歷程:



(1)現世的無盡苦難世界猶如此殘破幾乎不可修復的絹畫狀況,但是只要有信心、耐心與智慧,將心、

   手、腦相連,就可以找出「修復」的希望。

  

(2)此種希望的「源起」可以追溯於佛陀對「眾生皆有佛性」的覺悟。佛陀觀察世間各類眾生猶如各種蓮  花,最初的善心縱使微小如種子,也可以於污泥水中,生根發芽,善用如煩惱的污泥為養分。然後, 出於污泥而不染,從古印度、中國、日本乃至於全世界開花結果。


  1. (3)按照「圖解」,依序觀想西方極樂國土,建構內心的極樂國土。依此藍圖,讓我們於面對現世的冤 

    敵、挫折、困境、災難之時,時常保持像童年時的浪漫情懷與夢想,發願解決現世的苦難,

    例如: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U:N貧窮、飢餓、餓死、愛滋病毒與瘧疾等疾病、文盲、環境惡化、兒童,產婦之高死 亡率及婦女歧視,隨時隨地隨緣建立人間淨土。於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如同慈父,於似夢 似醒之間,平 等無分別,與怨敵、親友、凡聖等九品各類眾生,同生如寂靜涅槃的極樂淨土。

這或許是與《觀無量壽佛經》精髓相應的三章、作者與讀者交流的學佛三部曲。


                                                                                      釋惠敏 


本文作者為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法鼓佛教學院校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