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復的心靈之旅

華海燕的〈當麻寺曼陀羅〉修復記事


徐慧娟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歐洲藝術史與亞洲史研究所畢業

轉載自2011年5月號《人生》雜誌333期


                       


HICA

新聞剪報


前言:


文物醫生華海燕花了兩年時間修復〈當麻寺曼陀羅〉, 只要一個步驟失誤,就可能毀掉一件無價的法寶,


這件珍貴的文物修復,不僅對藝術界、學術界,乃至佛教界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對她來說,修復的過程更是一趟令人難忘的心靈之旅,


她的心血結晶全都記述在《當麻曼陀羅的重生:修復與起源》一書中,

她希望每個打開這本書的人,就如同打開一個珍貴的藏寶箱那般喜悅。


文物修復是一個結合多種知識技能的專業領域;從事文物修復的工作者,必須具備歷史、藝術史、文化學、化學、材料學、工具學等專業背景,此外視修復者專攻領域,又必須能掌握相關的工藝技法。國際知名的華人學者華海燕正是這樣一位具備多種才能的專業人士。她於2010年出版的《當麻曼陀羅的重生:修復與起源》Buddha’s Brush, Buddha’s Paste: Rebirth of a Taima-Mandala, Restoration and Origin,全面記錄了修復日本十四世紀珍貴文物〈當麻寺曼陀羅〉的過程,而文物修復這個專業領域所涵蓋的一切層面,在本書中遍覽無遺。


文物醫師搶救法寶


華海燕在台灣出生成長,從小接受深厚的傳統文化教養,在台灣完成大學教育後,她先後於瑞士蘇黎世與巴塞爾研修藝術史、色彩學與平面設計等。憑藉著豐厚的藝術背景,華海燕完成歐洲的學業後,開始涉入更具挑戰性的文物修復領域,造訪世界各地重要的修復工作室,如德國慕尼黑國家圖書館、奧地利國家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以及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等。


她是一位兼備東西方文物修復技能的專業人士,曾任職德國曼海姆美術館十餘年,並得到德國國家紙類與織品文物鑑定專家證照,至今仍是德國此類文物唯一一位國家鑑定師。1981年她於曼海姆成立全歐規模最大的「東西方文物修復中心」(註1)。


華海燕的文物修復中心就像一個藝術醫院一樣,隨時都有需要「治療」的文物進來掛急診。她曾經「急救」過十世紀的羊皮紙文獻、十四世紀的〈聖母圖〉、十七世紀的地球儀、十八世紀的版畫等,東方藝術品如中國宋朝蘇東坡的手卷、日本室町時代雪舟的掛軸、韓國的醫書等都是她的「病患」。2003年送到她手上的〈當麻寺曼陀羅〉,剛送來時的殘破景像令人心憂。「文物跟生物不一樣,它沒有自行療癒的機能……」華海燕在本書中說道。受傷的文物也不會告訴你「它哪裡不舒服」,而身為文物醫師的她,只能以銳利的眼光診斷傷勢,再以細心的態度加上精密的儀器進行醫療行動。


〈當麻寺曼陀羅〉這件文物交到華海燕的手上時,可以說已經岌岌可危。以真絲為底的鮮豔圖像,因著厚重的灰塵而失去原有光彩。華海燕在書中詳細記載她如何運用修復中心精密的科學儀器,以乾洗、溼洗等方式恢復這幅絲畫原有的色彩。光是清洗還不夠,斑剝的畫面需要修補,進行修補之前,必須比較其他摹本了解原始構圖。此外,對於作品的意涵、歷史背景等也都需要加以考究。不僅如此,保護作品所需的絲膠、油紙都在修復中心親手調配,連製作這些原料的機器都是在中心裡量身打造。只要一個步驟失誤,就可能毀掉一件無價的寶物。在這戰戰兢兢的態度下,華海燕花了兩年的時間一步步修復〈當麻寺曼陀羅〉,使它恢復了往日的風華


歷史傳承的修復大任


曼陀羅」是梵語Mandala的音譯,意譯為「壇城」,是佛教藝術的一種特殊類型,尤見於密教盛行的國度如西藏。日本佛教因深受密教影響,故從八世紀起開始流傳曼陀羅圖像。根據華海燕書中記載,日本淨土宗曼陀羅共有三大派別,〈當麻寺曼陀羅〉屬於其中的一派。


〈當麻寺曼陀羅〉這個名詞不單指一幅畫作,而是一個具有同一主題的創作類別。它的原作創作年代可以追溯至日本八世紀,因為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與宗教地位而受到尊崇,至今仍保存於位於奈良的當麻古寺。十二世紀的僧侶Shoku(西元1177~1247年)重新發現〈當麻寺曼陀羅〉的價值,於是根據原作創作了十三件摹本,分贈給當時許多著名的佛寺。到了十七世紀,在日本境內已經有為數不少的摹本。這些摹本與原作一樣被統稱為〈當麻寺曼陀羅〉,現今於日本境內尚可以找到十六件,與原作同被列為日本傳統文化財。而少數流傳海外的摹本,除了在德國境丰璆捄堮P修復的這件作品外,另有一件典藏於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博物館。


正因為〈當麻寺曼陀羅〉具有如此特殊的歷史地位,所以當委託者將這件流傳海外的日本文物送到華海燕的修復中心時,她立刻感受到賦予自身既神聖又沉重的使命。對她來說,這不是一件單純的文物修復工作,而是歷史傳承的重責大任。而當這件長189公分、寬198公分的大型絲畫在她面前攤開時,展現在她眼前的卻又是一個令人震懾的未知世界。


釐清畫面構圖


雖然出生具有佛教傳統的國度,華海燕從小卻是生長於基督教的家庭中,加上整個學術背景以西方藝術為主,佛教藝術對華海燕是一個陌生的領域。為了更深入了解這個文物的背景,她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為起點,開始研究佛教藝術中「變相」的歷史特性(註2)。緊接著,她著眼於中國唐朝絲畫的發展,以及其對日本佛教藝術的影響,並進而釐清〈當麻寺曼陀羅〉歷史淵源。


本書最可觀的研究,在於她根據原始文本《觀無量壽經》來分析整個畫面的構圖,將「曼陀羅」與佛經內容重新比對。這個巨大的工程,早就超出文物修復的範圍,等於是將由文字轉成圖像的「曼陀羅」再次翻譯成現代人可以理解的文字。最終的成果即是讓現代人,尤其是非佛教背景的人士,有機會可以突破語言限制,認識淨土宗最重要經典之一的《觀無量壽經》。


在分析〈當麻寺曼陀羅〉的構圖時,華海燕所採用的方法是西方圖像學的研究方法,並且以歷史畫的角度來看待這幅作品。作品具有方形的構圖,除了頂部外,左、右與底部是由一連串連環圖似的小圖框緊密相連,包圍著中心主要圖像。由此,她將這幅畫分割成左、右、底及中心四大區塊,逐一地釐清每一區塊的主題與內容。


作品的核心主題是《觀無量壽經》中「頻婆娑羅王受逆子阿闍世王迫害」的故事;左連環圖所鋪陳的即是逆子殺父的故事情節、右連環圖與底連環圖所鋪陳的分別是「十六觀」的次第修行(註3),而占最大面積的中心區塊,呈現的是極樂世界的宇宙觀。


華海燕釐清畫面的構圖,首先對修補缺損的畫面大有幫助,同時又可以讓觀者與本書的讀者對作品所欲傳達的淨土思想更加明瞭。從本書所列的書目可以看出華海燕為完成修復工作,對整個淨土思想做了深入而廣泛的研究。她不僅引用中外學者關於淨土宗的研究,也深入地閱讀佛典,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乃至諸多相關名相皆整理成表,置於附錄中,以幫助觀者與讀者更加了解曼陀羅圖像中的「故事」。


不僅如此,書中也針對佛教的歷史發展、佛法的基本內容,以及相關人物做了基本的完整介紹;為了更進一步確認她對佛教的理解,她於2008年年底偕夫婿千里而來,向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當面問學,也因此機緣,邀得惠敏法師為本書出版作序。這本書,原來的出發點僅是為了記錄修復一件珍貴文物的過程,最後卻因為作者的用心,成為一本同時具有實用與研究價值,結合文物修復與佛教文化兩種領域的專書,並且適合不同根機的讀者閱讀。


開啟心靈藏寶箱


修復〈當麻寺曼陀羅〉這件珍貴的文物,不僅對藝術界、學術界,乃至佛教界都具有重大的意義。而對修復者華海燕來說,也是一趟令人難忘的心靈之旅。她在書中自述,修復每一件文物時,因為與之朝夕相處,總會產生深厚的情感。


而修復的過程,就像穿越一道時空隧道,深刻地感受到文物所傳達的知識與訊息。尤其修復〈當麻寺曼陀羅〉這件文物,對華海燕來說更是一個不斷出現驚喜的發現之旅。

長達兩年的修復過程,她天天用專注的眼神凝視著它,以全部的真心來執行這項任務,一步步地去了解作品的技法、歷史背景與哲學思想。「就像蠶絲慢慢地從蠶繭抽離一樣,關於這件寶物的一切祕密,在我面前一一揭曉。」於是,當這件文物終於完整如初地送回委託人之手時,她決定要為這個不同凡響的修復經歷出版一本專書。


文物醫生華海燕希望能藉由這本書的出版,與讀者分享〈當麻寺曼陀羅〉重生的過程,並且希望每個打開這本書的人,就如同打開一個珍貴的藏寶箱那般喜悅。【轉載自2011年5月號《人生》雜誌333期】


註1:請參考網站http://www.art-restoration.org

註2:漢傳佛教的變相與日本曼陀羅圖像具有相同特性,即用圖像轉譯佛經內容。

註3:右連環圖陳述十三種觀,唐朝善導大師釋意為「定善」,是以次第修禪得往生淨土。底連環圖陳述三種觀,善導大師釋意為「散善」,說明上、中、下三品眾生如何仗持佛力帶業往生。